漫画家在鼓励盗版后书籍销量猛增

Steve Lieber,漫画小说《Underground》的作者,发现4chan网站上有人扫描了整部漫画书并贴到了网站上。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4chan将内容删除,而是加入了讨论,与漫画书的粉丝了进行了友好交流。第二天他发现漫画书的销量猛增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远远高于Boing Boing评论后销量增长的幅度。

虽然这个方法并不适合任何的作品,也不适合在任何国家通行(至少我们现在生活在的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也不是第一个盗版促进销量的案例,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盗版,说盗版有多么多么好,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行业不应该把自己销量下降都归咎于盗版归咎于互联网,而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内容的质量了,好的内容,知道的人越多,认可的人越多,销量还怕上不去吗。

[转]中国的Web2.0为什么不成功

这是一篇07年的文章,今天找资料的时候碰巧看到,不少内容可能已经过时,不过不少问题至今依然存在,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谁需要WEB2.0?

这个命题看上去很清晰,因为中国有3亿网民,而WEB2.0抗的又是以个人为中心,那么好像3亿人都将从WEB2.0中受益了。但是我们再深入来看就会发现,3亿网民中每天的互联网需求中并没有多大比例是2.0的需求。即使是那些经常泡2.0网站的网民,他们中写博客、装点小屋、用户TWITTER的需求依然不如他们看新浪新闻、用百度搜歌、去淘宝淘宝贝的时间多。因此,我们会发现,国内和国外在用户需求特性上的一个巨大差异。在国外,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一个主流需求,这跟国外的文化和消费环境有关。在中国,占互联网大多数的人群是一群低龄年轻人,他们最核心的需求依然是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而社交需求层面也很浅,对于充分个性展示的需求并不十分旺盛。因此,当中国网民还普遍在严重的生活压力下的情况下,共性化需求依然远远大于个性化需求。这就使得,中国的WEB2.0第一只能吸引少量个性化需求的用户,并且这些用户往往难以保持长久的对WEB2.0的依赖。中国人,目前更希望能够在大众媒体上得以曝光,WEB2.0貌似给每个个体提供了这样的得到大众认可的机会,但是事实上,WEB2.0在媒体上的优势依然不如1.0,更多人是在非常1.0的天涯上出名的,写了博客还要转到更加1.0的新浪博客上。MYSPACE上的用户只需要找到朋友,结识朋友,维护友谊,就够了,但是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更愿意一起聊聊某某明星,聊聊超女快男,只有当有一天现在一大批已经很少看电视的互联网网民也已经很少看新浪新闻去喜欢的专业网站浏览信息的时候,那个时候真正的中国的WEB2.0的需求环境才能够有所好转。

很多WEB2.0从业者总是在谈WEB2.0需要养,需要时间,实际上背后就是这个需求培养的过程。

二、WEB2.0需要谁?

WEB2.0号称以用户为中心,那么它为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呢,这些价值又是由谁产生的呢?“给你一个舞台,你跳吧,跳得好跳得坏都会很爽的。”,可是用户需要的是舞台吗?一个博客舞台我能够跳出什么舞姿来呢?更重要的是谁是我的观众呢?没有了观众,我跳给谁看啊?我自己?如果仅仅是为了跳给我自己看,我干吗不在家对着镜子跳,干嘛那么费劲要上网来条啊?没错,WEB2.0需要用户来跳舞,它营造出一篇繁荣景象,让你感觉只要你跳了台下就掌声雷动,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仅是你一个人的舞台,连观众也稀稀拉拉。于是,你不仅大呼上当,门房那个1.0的老头让我在小区黑板报上张贴个公告得到的观众都比这个自己的舞台有效得多。
现在大多数WEB2.0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向用户推销一个舞台,各类功能都是给你自己跳舞的道具,服装、灯光、镜头,而2.0网站则是个偷拍者,把每个舞者的舞姿偷拍下来,然后再秀给过路人——走一走,瞧一瞧咯,看看我们的舞台有多好啊,里面的帅哥美女跳得多爽啊,快来吧,免费送你一个舞台。另一方面,再去找哪些卖瓜子卖冷饮的小摊小贩——走一走,瞧一瞧咯,我们这里每天都有上百场演出,观众海了去了,你在这里摆个摊儿,包你卖得盆满钵满的。可是小贩来了之后发现几百场演出也就一两个还有些人看,那里赚的点儿还不够跑场子的路费呢。

WEB2.0需要用户,需要用户创造华丽的舞步,然后再拿去贩卖,可是光凭一个小舞台压根无法吸引用户跳舞,UGC的驱动不足是所有WEB2.0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显然,光摆个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现在的2.0从业者几乎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来给用户创造这种动力。

三、第五个馒头能吃饱吗?

一个笑话说,甲问乙,你吃几个馒头能饱?乙说,五个。甲说,好,给你,我这是第五个馒头,吃了你就饱。现在的WEB2.0大多数都是在向用户卖第五个馒头。

由于中国的WEB2.0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用户可以自己秀的舞台,而哪些人最愿意秀呢?无非是那些最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低龄互联网群体,当然,会有人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的需要,但是真正愿意为之付出长期成本的人要么是可以靠秀吃饭,要么是除了秀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干的人。总体上,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目前中国WEB2.0的网站中整体UGC质量偏低。无论是博客还是视频网站,从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去YOUTUBE上找新奇视频看已经可以看出中国的WEB2.0用户UGC的总体质量偏低。这本也正常,毕竟基于用户原创的UGC毕竟会对传统的1.0传媒内容是一个补充,但是,问题在于UGC本就是用户自发产生的,产生群体的内容质量原本就低了,而WEB2.0网站却还只提供第五个馒头,而不去用心从这些低质量UGC中去进行筛选提炼精华。这就使得单从内容层面上,WEB2.0就已经远远被1.0甩在了后面了。

四、结语——WEB2.0要靠养但不能靠等

2.0的确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不是等用户自己成熟,等低龄UGC创造者长大变成熟然后可以创造更高品质UGC。可是现在看看有几个WEB2.0真正地从用户驱动,从内容整合,从价值包装上去用心作了呢?2.0是要靠时间来养,但是这个时间不仅仅是用户的时间,这个时间更是很多网站自身要去作改善的。

作者:王小玮(思践)

[转] 可以不山寨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之前,唐骏造假一直没能被大家关注,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缺失了对诚信的坚持,当这变成一个新闻事件时,诚信一下子站在了绝对正确的立场上,所以唐骏错得一塌糊涂。我们高声骂腾讯“狗日的”,因为我们的立场站在了国内这个小圈子里面,国内第一个模仿的就是创新,第二个模仿的就该骂娘。腾讯错了吗?这个问题不用回答,立场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答案。

同样的,山寨错了吗?也是不用回答的问题。可是,永远的山寨会让我们丧失最核心的竞争力,从长远考虑,谁都不希望我们的IT产业成为一次又一次山寨的循环了。

山寨的立场

大环境下有太多事情难以改变,对于创新,一方面高声叫骂着国内大鳄欺压小团队,但自己又在暗地里抄袭者别国成熟的创意。我们形象地把这一行为成为“山寨”,而这个叫法远比所标榜的任何创新都要创新。

山寨的立场是功利的,因为不需要承担风险,有最大的收益保障,别人已经成功了,复制就让人相信比较容易成功。

可中国不是只有一两个人这么想,供求法则只在供求相对平衡下能激励企业的创新,供远大于求的现状则完全破坏了市场规律。数数2010年上半年有多少团购网站杀入混战吧!

IT产业是一个很虚的产业,流通的大部分是信息,这不是钢铁、贸易等实业。信息的价值在于为别人带来价值,这样才能让自己有价值,过量的信息如同通货膨胀后的货币,而这样的信息贬值的速度比货币来得更快。

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像金融产业,硬件的不断加速发展、电信产业的崛起以及互联网格局的确定,让十年前的泡沫不会那么容易再现。但是像团购、社交网络这样小的泡沫却不断浮出水面,破产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可难道说因为一个人跑得太快,他一参加比赛就拿冠军,所以我们就禁止他参赛吗?好,为了照顾弱者,我们禁止这位比较强的运动员任何的训练,那样即是他先天条件再好,总有一天也会完蛋。这里说的,就是腾讯,既然大家都想赚钱,为什么不允许腾讯赚。

既然都知道一味赚钱不利于未来发展,可实际行动中又陷入这个怪圈中。

一次次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没有搞清楚我们在做什么,可是却很清楚要得到什么,就是利益,就是金钱。

利,就是山寨的立场。

只要能让投资者知道现在可以挣钱,那就可以做。从一开始山寨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们山寨的不仅仅是手机,在互联网之外,山寨的范围更大的可怕。其实不仅是国内,在任何缺乏创新精神的领域,都有山寨在破坏者整个产业链。

没有根基的山寨

山寨是没搞清楚,甚至也不愿意搞清楚要怎么做才是长远的生存之道。还有一些人,他们不希望自己山寨,但还是不知不觉开始山寨了。定位的错误怎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问一家普通的互联网公司门户,用户需要什么?大多数情况下,他会列举出来众多频道、资讯、社交。可是这是用户一开始就需要的吗?如果你不知道QQ,你会一开始就觉得和陌生人说话很有趣吗?如果你不喜欢看小说,你会直接跑到起点中文网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搞清楚我们的终端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这些所谓的资讯,所谓的社交服务都是大洋彼岸的舶来品,只是简单一拿,或许他的来源没有大洋彼岸那么远,或许就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海龙大厦旁边的那栋楼里。一家公司上线后,马上就来了社区、来了博客,来了无数东西,看起来很忙,但是有用吗?其实,真没用。

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都找到了自己作为IT产业的定位,并与传统产业而集合。就拿被说烂了的iPod卖播放器,他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的用户可能不会拿这个奇怪的玩意搞到音乐,而在国内的人看似不可理喻的音乐收费下载却拯救了整个美国唱片业。苹果知道,iPod用户喜欢听音乐,所以用最好的方法来提供音乐服务,所以成功了。

爱和恨不是无缘无故的。既然有需求,那么一定会有需求的来源,山寨是从来不考虑这些的。

扎错地方的山寨

好,iTunes成功了,那全盘搬到国内来就合适吗?国内当然有收费音乐下载,但无一例外失败了,就算活下来的也不光彩。环境不同,国内的糟糕的版权保护造成了这样的一个状况,有太多方式弄到免费的音乐了,百度都没告赢,收费音乐还有什么出路呢?

如果接下来讨论收费音乐的好坏,那又陷入一个误区了。因为美国市场和国内市场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儿,这明显就是一个伪命题。

iTunes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但并不是它的模式,而是它的方式。iTunes考虑到了整个美国用户的方式,并从开始购买到最后使用做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应对的国内,则是混乱的、版权保护极为糟糕的音乐市场,用户有太多方式弄到免费的音乐,如果还要赶鸭子硬上架,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国内卖的iPod其实和美国的iPod完全不同,国内的iPod更多的是流行文化的象征。国内有自己的规则,符合这个规则就会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

每当我们抱怨我们的用户素质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生在这篇土地里,没什么好抱怨的。我们抱怨腾讯每次模仿别人,抢了我们的饭碗,但是腾讯抢不走淘宝的饭碗,腾讯也抢不走百度的饭碗。

一个网站从一开始就给了用户很好用的感觉,第一次之后,就是第二次,口碑的效应也会不断持续下去。腾讯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牢固的帝国,而美团呢,思考一下吧。

现在还有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家电下乡,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互联网领域。他们是一辈子实干的人,他们对华丽的时装没有兴趣,对空虚的种菜更是觉得不可理喻。他们最需要的是在农村地区最准确的天气信息,他们需要最准时的农产品信息,他们最需要的是最能贴近他们生活的服务。

但是我们却为了城市中的那几千万人群争个你死我活。如果能花点时间来照顾这些对互联网非常陌生的农民朋友,会是很大一笔的收入。

其实最愿意掏钱的并不是那些精明的客户,城市紧凑的环境逼得每一个人都成为各方面专家,这些聪明的中国人反而成为了最有中国特色的压榨者。而那些一辈子劳动的农民伯伯,他们可能会为你一次简单的服务买单。

山寨似乎一开始就扎错了地方。

孤立的山寨

孤立的对面就是结合,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讨论技术,这个很关键。不说是因为,在关键的地方也只是整个环境中的一部分,中国不缺优秀的人,没有组合好基本等同浪费。

刚才已经提到了腾讯,不说IT公司了,海底捞火锅在组合方面一点不比IT公司差。海底捞的火锅味道不是最好的,但是店里的服务却能征服所有的顾客。从进门等待到最后的离开,每一个步骤的完美结合为海底捞带来了巨大口碑。

每当山寨的时候,会发现有一部分特别像他们山寨的原型,比如说开心网和人人网。Facebook玩的是真实的社交以及开放的平台无限的网络应用。而在国内这两大社交网站初期,界面是那样像,但是里面用的最多的还是车位、偷菜。

以前老是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求你作业做的怎么好,但是连抄都超不好。是啊,有的时候连抄都超不好,看到什么就抄什么,从来不去思考本质的东西。

当然开心人人的做法无所谓对错。即便是偷菜也帮助全国那么多无聊的人浪费了那么多时间,本身已经成功了。只是在这里,他们是绝对的反面教材。

当独立得看待我们的产业,我们的IT产品时,我们已经把自己孤立了。IT产业其实是服务业,既然是服务业那就必然有和服务业相交集的产业。所以应该去花时间了解所服务的产业。

有很多时候,我们思考问题都是很模块化的去思考,所以很自然的有了,新闻、天气、社交,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有这些需求。

人的懒惰是科技进步原因之一,但是国内很多创业者似乎都在想用一劳永逸的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产品都有很强的技术的影子,那么多的社交网站,可是用户凭什么要为这么多的社交网站而记住那么多的用户名密码,为什么要为这么多重复的社交网站来重复加一遍又一遍认识的人呢?

其实应该找个时间把电脑关掉,把笔记本合上,马上国庆中秋就要来了,然后把自己的年假与中秋国庆合并一下,回老家,自己想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用户到底需要什么?

山寨没错,因为它是开始

再次回到文章之前谈到的立场,日本是这么山寨过来的,韩国也是这么山寨过来的。一开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山寨的开端,就是未来大厦的地基。

在我们通过山寨的方式解决好我们的温饱问题以后,就应该想办法拓展我们的领域,挖掘用户最本质的需求,确定好自己的定位,联系好争个产业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刚开始困难的时候山寨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好办法,成长起来之后就应嘎想办法做出自己的东西了。

不山寨不是只有投资者才能决定的,自己在工作中只要允许都有创新的余地。我们山寨了好长时间,拜托山寨也是个艰苦的历程。等我们有一天能够让第三世界国家来山寨我们,或许那时我们可以轻松一下了。

原文链接

也谈腾讯收购康盛创想

腾讯 – 国内互联网的领头羊,不论是桌面软件,IM,还是互联网门户,SNS应用,一个由庞大产品线铸成的企鹅帝国。
康盛创想 – 本是以互联网社区为核心的创业公司,为站长提供功能健全的社区论坛解决方案,一直以来有着很好的口碑。
这样的两家企业联姻,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早在几个月前,就有着此般传闻,但当事双方一直矢口否认,伴随了前天爆出Comsenz下的域名过户到腾讯北京分公司,接着第二日双方发布公开声明进行证实,此事基本已经尘埃落定,这再一次证明互联网越是着急出来辟谣的事越是真事。那么之前中移动接洽腾讯的传闻又会有什么最新进展呢?
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我很看好这次收购,腾讯又多了一个很好的产品,而Comsenz的资金再次扩充便于发展,而且腾讯在web发面还可以帮Comsenz做很多。
提到腾讯收购康盛创想,还不得不提 两年前阿里巴巴不动声色的收购PhpWind,然后默默得把自己的论坛换成PhpWind系统,然后再也不见什么动静,只可惜PhpWind依旧不争气,尽管推广销售人员相当的尽职和卖命,但是程序的几次大漏洞和乌龙,以及上个月PW下新产品被指抄袭,实在是让人对PW难以产生好感,PW还是一如既往的烂得透顶。论资金,马云肯定比麻花疼有钱,可至少目前看来,PW再怎么装强势还只是扶不起的阿斗。
很多人打心眼里痛恨腾讯,于是乎康盛被腾讯收购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宣告着DZ的没落,于是打算转投PW,且不说这里面有多少是PW的枪(在DZ社区里面PW的枪见得太多了,习以为常了),不过腾讯的名声本来就一直不是很好。 几乎是抄袭、山寨的代名词。但我一直都很佩服腾讯,佩服的并不是山寨技术,而是他们能了解用户需求,做出比别人更适合用户的产品。对于一个新产品,诚然有一定用户基数的推广,可以成为软件的推动力,但是如果这个产品本身就做得很烂,很不符合国情,同样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可。而腾讯恰恰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好,之前的日子中我就提过,中国并不缺乏创新,创新本来就不是创造出一个完全没有的全新事物才叫重新,不能因为有了Twitter,Plurk就不是创新了,不能因为有了Web,Web2.0就不是创新了。创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不然,一个再新的概念,如果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他照样是空谈。所以腾讯在很多方面还是很优秀的。(当然,貌似腾讯被更多诟病的是游戏部门?)
难道被腾讯收购后就一定是会有各种各样收费了吗?对于Comsenz他们回答的肯定是NO。那么你信不信呢?那么有一个最好的例子摆在眼前,那也是目前腾讯做得最好的产品–QQMail,而QQMail主要就是由腾讯收购的Foxmail团队完成的。
那么以后各大论坛就要用QQ号码登录了?之前有人做过这样的插件,也有人问我能不能帮忙做这样的插件,但是你真的有勇气在一个你毫不了解底细的论坛登录你的QQ帐号?百度帐号?再说phpwind被阿里巴巴收购也没见pw接入淘宝,淘宝还是开放接入的,腾讯目前根本就不开放,怎么可能让你随便接入,当然,腾讯目前一直表示他们要走向开放,也许收购Comsenz会是其中重要的一步。

[转]“免费”往往并非零成本

作者 李笑来 on 2010/07/21
很多的时候,所谓的“免费”并非零成本。

比如,互联网是近代最伟大的技术之一,网上有无穷无尽的免费资料。然而,这些免费的资料真的零成本么?显然不是。

那些免费的资料,质量良莠不齐,在其中搜寻高质量的内容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难道就不是成本?还有比时间精力更昂贵的成本么?跟宝贵的时间精力相比,钱算个屁。

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由计算机相连构成的,所以,计算机专业人士在网络中最活跃,也因此网上计算机相关的免费资料最全。但,即便在这样一个领域 里,99%的免费公开资料是无数内容重复的各式各样的“初级教程”、“入门心得”而已。总体上来看,高质量的免费资料少之又少——这是现状。

知识从根本上来看就是昂贵的。可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为了省那一点点的钱,把时间搭进去(其实搭进去的是生命),很可怜、很可悲。

不排除在网上有很多真的免费且优秀的资源。比如,MIT的开放课程(现在很多美国著名高校都有自己的开放课程)。但,这些资源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 是斥巨资打造的。MIT OCW的制作由两家基金资助。其中仅WFHF一家,在过去的八年里,先后为各种开放课程项目提供的资助就高达1亿1千万美元,其中大约有1400万美元是 提供给MIT OCW。而根据耶鲁的数据,每制作一个高质量的开放课程,大约要投入4万到5万美元的成本。(纽约时报报道

尽管互联网上的免费优质资源越来越多(就我个人的看法,wikipedia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比金字塔不知道宏伟多少倍的奇迹),但,不可否认的 是,绝大多数优质资源并不免费,且资费昂贵。事实上,好书是获得优质信息的最廉价手段——但,绝大多数人认为书价太贵(国内均价大约30元人民币的书价就 已经被认为“太贵”了,更不用提国外均价约为30美元的书价了)。

免费有的时候并不见得一定是好事儿。

我常常劝诫那些忙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尽量不要做不收费的事情”。这个建议往往不被理解,但我是认真的。

比如你去讲课(或者任何其它事情),如果免费的话,公众就会用“自动降低要求”,“报答”你的热心。可是,这种报答对你来说很可能并不是好事儿——因为在你不知不觉之间,你的磨练机会被悄悄地损耗掉,你很可能会因此被“反向塑造 ”,沦为平庸。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一直浸泡在掌声或者感激之中。如果你做的事情是收费的,那么公众会自然而然地要求“物有所值”。这种“天 然”的要求会刺激你不断改善自己,其实是获得进步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很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途径。“免费、公益”的成本很高,有时可能会高到你实际上承受 不起的地步。

我个人经常做个做各种各样的免费讲座,但我和正在成长的年轻人不同。我已经完全不为生活发愁,做的事情基本上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承认,所以可以“仅仅为了开心”而去做事。跟开心相比,钱算个屁。 然而,许多年前,我可是因为必须做赚钱的事情,才有了这样那样不得不成长的机会。

所以说,“免费”这东西,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不一定是什么好东西。要慎重。

[转]三言二拍:创新者的杀手?

最新一期计算机世界的封面报道是关于腾讯的,并且起了个极具轰动效应的名字《“狗日的”腾讯》。实际上这篇报道也没写出什么新东西,不过是把互联网行业流传已久的“全民公敌”的说法,给具体化了一下,迎合了一把所谓的“民意”,属于比较讨巧的报道。

不过读到说腾讯是中小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天敌”,“互联网创新者的杀手”这段,我还是忍不住笑起来。如果说腾讯是山寨天敌、山寨者的杀手,恐怕还靠谱。创新?我倒想问问,到底有些什么“创新”,被腾讯给扼杀了?难道联想打败了中关村的攒机商,也要背负扼杀创新的罪名?

腾讯确实抢了很多人的饭碗,但被抢者中究竟有多少人敢以创新者自居?不过是大山寨挤垮了小山寨而已。如果QQ影音真的打败了暴风影音,QQ输入法真 的打败了搜狗输入法,绝不是因为腾讯太强大,而是因为你自己的太不争气,太不尊重用户,太急功近利,一言以蔽之,太想投机,你不被打败谁被打败?

在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草根不少,草寇更多。与其成为没有底线的草寇的人质,还真不如让腾讯这样的公司来一统江湖,起码更大的商业利益会让它有更多 的忌惮。在这个极度山寨化的中国互联网上,对用户利益来说,大公司的投鼠忌器,至少要比小公司的百无禁忌好一点吧?拿了用户的钱就玩儿失踪这种事,腾讯肯 定不会干。

至于创新,做一个山寨版Twitter实在不能算创新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搜索过腾讯公司的专利,腾讯一家的专利申请数量,可能远远超过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总和。你可以亲自来比较一下,试试把“腾讯”替换成任何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名字。顺便再比较一下GoogleYahooAmazon,腾讯也一点都不逊色。

计算机世界所说的那些创新者,其实很多都是从美国抄来点儿东西,又被腾讯抄了一下而已。因此就嚷嚷扼杀创新,未免过于矫情。腾讯还山寨了搜索和电子商务,百度和阿里巴巴也没因此死掉,盛大游戏被腾讯超越,陈天桥也没咒骂“狗日的”腾讯吧?
当然,腾讯也该被骂,所有的大公司都该被骂。微软曾经当了几十年“公敌”,骂微软也曾经是一种时尚。Windows山寨了Mac OS,Excel山寨了Lotus 1-2-3,Windows Media Player山寨了RealPlayer,IE山寨了Netscape,Xbox山寨了PlayStation。甚至在OS X新版的发布会上,乔布斯还公开揶揄微软:微软,请打开你的复印机。公敌微软的复印机未能杀死苹果,更未能阻止Google成为挑战者。

今天微软的老态,并不是因为它什么都想山寨,而是因为它甚至连山寨的能力都在逐渐丧失。今天谁还有诅咒微软的兴趣?所以被诅咒实际上是强者的特权。腾讯该为此高兴。

转:美法院判定谷歌YouTube并未侵犯维亚康姆版权

美法院判定谷歌YouTube并未侵犯 维亚康姆版权:

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联邦法官路易斯·斯坦顿(Louis Stanton)发布了一份长达30页的判决书,认为根据联邦版权法,仅仅凭借视频被非法发布这一“普遍观点”便要求谷歌和YouTube为此负责是不妥 当的。该判决书写道:“仅凭普遍观点判断此类行为是不够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决,就像Google所说的,这不仅是Google的胜利,更是用户的胜利,这一判决保护了互联网业务创新不受既得利益者绑架。

via keso

简评:中国互联网不缺乏创新

事实上很多时候,国外的模式直接拿到国内来并不适用,国外产品在国内不能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功夫网的存在,而是缺乏“本土化”,所谓的大天朝文化,而本土公司作出的也并非是相同的产品,而是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的,更符合本土用户特点的(也许这个特点很糟糕,但是他就是符合),而这个改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并不是要作出一个完全新的产品,完全新的概念。不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任何UGC类站点都归结于抄袭了web2.0这一模式了呢?

来个例子:在视频分享领域,中美两国原本处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要更加先知先觉一点。

2004年10月,王微在为创业做准备的时候,面临两个可选的创业方向,一个是“播客”,另一个是类似“百度知道”的在线问答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其核心理念都是为草根搭建舞台,本质是去精英化。当年10月19日,王微注册了toodou.com这个域名。四个月后,陈士骏和好友查德注册了 youtube.com这个域名。2005年4月15日,经过半年开发的土豆网正式上线,一个月后YouTube发布测试版(YouTube 上的第一个视频上传于2005年4月23日)。

原文:

王建硕: 中国互联网不缺乏创新
中国互联网总被诟病为缺乏创新。中国的很多成功公司做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鼻祖。但我觉得大家是误解了中国的创业者了。
互联网的新技术1夜可以传到中国,商业模式1周就足够拷贝,但是最难拷贝的是用户的成熟度(参见: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成功的企业不是技术或者模式的成功,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而成功。如果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总比美国慢上几年,我们如果做美国的创业者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中国的用户基数上如何成功?符合用户需求的主流应用,因为中美互联网的时间差,一定是“跟随”的。
对于类似的需求,解决方案也会很类似。纵观互联网历史,各个市场大都经历了从网址站,到邮件,到门户,到娱乐,到搜索,到社交等过程。如果一个市场比另外一个市场晚了半拍,主流应用也会晚半拍。这就像小芳同学先拿到考卷,看到题目是1+1,就答了2;小明拿到考卷晚了,看到的也是1+1这道题,小明同样写了2。小明是后给出答案的,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瞄了一眼小芳的,我们都说小明是抄袭的。这对小明同学不公平。

QQMail继推域名邮箱后再推企业邮箱

最早,Google Mail 和 Microsoft Live Mail 有作企业邮箱,Google做得不错,但是由于企业套件受到墙的限制,所以一度限制国内用户注册,虽然目前国内用户依然有办法注册和使用,因为做得很好,谷歌的企业套件还有收费版本。
国内,搜狗也曾推出过免费企业邮局,我也注册用过很长时间,目前他虽然关闭注册,旧用户还是能使用,不过给人感觉功能缩水严重,使用不便,而许多门户包括网易一直有提供收费的企业邮局。
之后,QQMail搞了一个新的叫做域名邮箱的概念,其实这也是一个变相的企业邮局,不过他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给你和你朋友的QQ邮箱增加使用你自己域名的别名,来体现个性,这个功能一度在完善,并且做得很好,我觉得,QQ在邮箱方面是国内体制内邮箱做得最好的,也是相对于腾讯其他产品做得最为厚道最为出彩的,我主要使用的就是QQMail。
突然有一天,网易看不下去了,他说他也要作“域名”邮箱,于是开始了测试,说是域名邮箱,可惜网易没有QQ那般霸气让人强制使用网易邮箱然后域名邮箱只是作别名,于是这其实还是企业邮局而非TX那般“域名邮箱”,网易也很识趣,公测时就更名作“免费企业邮箱”

@smdcn : 网易学QQ推完域名邮箱改名企业邮箱,QQ不高兴了,说我要域名邮箱企业邮箱双管齐下。其实我觉得对于小型组织来说让成员给自己的邮箱多一个名字比同时管理多个邮箱(那怕用收取外部邮箱的功能来管理)只要把机制做好其实是更方便的,当然对于企业就不这么认为,可目前需要免费的自由域名邮箱的有多少是企业呢?恐怕站长和小型组织居多吧。

QQ企业邮箱:biz.mail.qq.com

腾讯企业邮箱
•什么是腾讯企业邮箱?腾讯企业邮箱是一种邮件托管服务。企业仅需要将自己的域名进行简单的设置,就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邮局。并管理以自己域名结尾的邮箱帐号,把它们分给员工使用。
•如何申请腾讯企业邮箱?目前,腾讯企业邮箱是可以免费申请的。登录相关的网页后,根据引导进行设置即可。
•腾讯企业邮箱与域名邮箱有什么不同?腾讯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组织提供两种邮件托管服务。
企业邮箱:适合中型企业使用,每个帐号都拥有独立的邮箱。管理员能够更自由的管理帐号。
域名邮箱:适合中小型企业或者站长,博客主使用。每个帐号跟自己的QQ绑定起来,享受便利的来信提醒,一键登录等功能。

QQ企业邮箱评测:http://www.laogeng.org/archives/1132.html

在线书签(收藏夹)

平时上网,面对那么多网站,我们很难把所有需要的网站一一用大脑记录下来,于是我们就开始使用收藏夹,后来,发现我需要经常更换PC,于是就开始使用收藏同步,当时用Maxthon而他又自带这个功能所以很喜感。
当然今天说的是另外一类站点,他们在页面上让你管理书签,这个服务很早就有,就和其他其他互联网应用一样,最开始国外有人做,后来国内也有人跟风,再后来门户什么也学着做,比如QQ书签。这类服务有一个弊端,就是不管是查看还是管理都要登录到他们的页面很是麻烦,就没有去尝试。
但我发现我最近喜欢上这种方式,因为我不用在公用电脑上存储我的书签和使用习惯,而来,我随时都可以在一个页面中找到我喜欢的网站,而不要去思索着输入地址,这其实也是在迎合用户懒的习惯,现在对于用户来说浏览频率最高的网站,他们喜欢的就是打开浏览器器然后点一下(所以现在浏览器的欢迎界面也越来越科学和喜感了)。
再者可能我用PC机会不多吧,反而用UCWEB的机会增加了,而我常浏览的站在UC和PC上基本上是一致的,而手机收藏夹的使用习惯不也是如此吗?不得不承认UC的高明了,产品的好坏不在于概念,也不在于是否华丽,更多是在于使用习惯,去迎合用户,哪怕是很简单很不起眼的产品,也有惊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