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国互联网不缺乏创新

事实上很多时候,国外的模式直接拿到国内来并不适用,国外产品在国内不能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功夫网的存在,而是缺乏“本土化”,所谓的大天朝文化,而本土公司作出的也并非是相同的产品,而是更符合国内用户使用习惯的,更符合本土用户特点的(也许这个特点很糟糕,但是他就是符合),而这个改进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并不是要作出一个完全新的产品,完全新的概念。不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任何UGC类站点都归结于抄袭了web2.0这一模式了呢?

来个例子:在视频分享领域,中美两国原本处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线上,甚至中国还要更加先知先觉一点。

2004年10月,王微在为创业做准备的时候,面临两个可选的创业方向,一个是“播客”,另一个是类似“百度知道”的在线问答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其核心理念都是为草根搭建舞台,本质是去精英化。当年10月19日,王微注册了toodou.com这个域名。四个月后,陈士骏和好友查德注册了 youtube.com这个域名。2005年4月15日,经过半年开发的土豆网正式上线,一个月后YouTube发布测试版(YouTube 上的第一个视频上传于2005年4月23日)。

原文:

王建硕: 中国互联网不缺乏创新
中国互联网总被诟病为缺乏创新。中国的很多成功公司做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鼻祖。但我觉得大家是误解了中国的创业者了。
互联网的新技术1夜可以传到中国,商业模式1周就足够拷贝,但是最难拷贝的是用户的成熟度(参见: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成功的企业不是技术或者模式的成功,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而成功。如果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总比美国慢上几年,我们如果做美国的创业者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中国的用户基数上如何成功?符合用户需求的主流应用,因为中美互联网的时间差,一定是“跟随”的。
对于类似的需求,解决方案也会很类似。纵观互联网历史,各个市场大都经历了从网址站,到邮件,到门户,到娱乐,到搜索,到社交等过程。如果一个市场比另外一个市场晚了半拍,主流应用也会晚半拍。这就像小芳同学先拿到考卷,看到题目是1+1,就答了2;小明拿到考卷晚了,看到的也是1+1这道题,小明同样写了2。小明是后给出答案的,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瞄了一眼小芳的,我们都说小明是抄袭的。这对小明同学不公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